来源:原创科技 发布时间: 2020-04-16 23:04:33
我国当前的科技评估体系并不适合当前科学技术发 展趋势的要求, 也无法很好地为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提供应 有的支持。从宏观决策的角度来看, 我国的科技评价体系 和评价方法尚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1)多准则、多层次的面向公共决策技术评价活动的 滞后。中国的评审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来组织运行的, 尽管 具体评审的执行邀请了外部专家, 但是在特定利益的驱使 下, 行政干预的情况难免会发生, 兼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 制, 评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指出: “对 科学技术活动开展评价是社会民主化的要求, 是政府实现 预算和管理透明的必然趋势, 客观上促进了对科学技术在 社会和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同。由于评价强调对研究 开发活动的长期效益, 因此也有助于将具体的科学技术活 动与国家目标相结合, 并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然而, 由于我国科技起步的时间比较晚, 国家在科研经费的拨付 和科技成果的鉴定等方面都采用大包大揽的做法, 科技评 估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现阶段, 我国科技评价管理系统是 由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组成, 以国家为 主,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国家科学技术部是我 国科技评价活动的行业主管部门, 负责对全国的科技评价 活动进行总的组织、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评估机构主 要是在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 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为这些机构对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战 略、科技发展水平比较了解, 然而, 这些与独立科研机构的 要求相差甚远, 再加上我国科技成果评审的公示制度尚未 完全建立起来, 利用社会公众的监督力量避免腐败、增加 当事人职责的有效途径尚没有形成, 使具体评估过程中难 免会出现以政府行政命令确定评审结果的现象。
( 2) 面向公共决策技术评价形式的缺失。与发达国家 相比, 我国尚缺乏从公共决策的角度评价技术成果的体制 建设。当前的“科技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科学技术发 展趋势的要求, 也无法很好地为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提供应 有的支持。这种“科技评价”无法真正介入到面向公共决策 的评价活动中来。因为这种评估更多地是按照可行性研究 的角度和思路开展工作, 很容易忽视有关技术的社会和伦 理影响, 无法在更高的层次上关心技术的善用, 关心技术 和社会的融合, 关心技术的人文关怀[8]。政府的相关部门在 作出有关科技决策时, 并不是立场中立的, 在这样的部门 内开展评价活动, 难以坚持客观、独立的立场。公众的参与 将促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因为技术被社会选 择如果是发生在决策层, 就还存在如何使技术融入公众社 会的问题, 真正与社会相融的技术必须是得到社会广泛认 同的技术, 公众的参与既是最好的科学普及方法, 又是促 使科技高质量进步的保证。
( 3) 科技成果评估的不规则。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委 员会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技术成果鉴定、评估的经验, 发 布了新的成果鉴定办法。该办法的出台, 使技术成果的鉴 定、评估工作有所改观。然而, 迄今为止, 并没有从根本上 解决鉴定、评估中的主要问题。如科技成果的概念不清, 致 使一些非科技成果混入, 增加了成果鉴定的数量和难度[9]; 评估办法相互制约, 成果难以实现, 但国家科委的《办法》 规定: 已经生产实践证明技术上成熟、取得效益, 并由实施 单位出具证明的可视同鉴定, 但不经鉴定的成果难以取得 用户的承认, 因而难以进入市场被生产实践所检验, 同时, 还有习惯势力难以改变的问题。虽然《办法》取消了鉴定级 别, 这应当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视同”不如“专家评 议”, “函鉴”不如“会议鉴定”, 形成了千军万马挤“会议鉴 定”和等上级部门安排的局面。
( 4) 科技成果评估的单一性突出。科技成果评估的单 一性是指评估内容多集中在科研的直接产出和对不同科 研活动采取同一种评价尺度上。我国的许多评估系统对科 研产出和成果赋予了过多的权重, 致使科研人员倾向于研 究风险小、时间短、见效快、容易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 而 这不一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益。这对于从事基础研究、 尽管对组织长远发展有益但风险大、研究周期长、见效慢 的项目的研究人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不同科研活动类 型和层次采用同一种评价尺度, 也是阻碍科技评估活动健 康发展的突出障碍。由于基础、应用和试验发展的方向、目 标、手段、成果等不同, 评价时应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标 准。但有些评估为简单起见, 以及为了所谓的“公平”起见,对于组织内部从事不同科研活动的人员采用同一尺度, 会 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 也会产生误会, 对组织的长远发 展不利。特别是由于过多关注科研行为, 而使科技评估变 得庸俗化。由于科研活动与其它的生产活动不同, 需要足 够的创造性和灵感, 因此在管理和评估上要注意灵活性, 并提供宽松的、鼓励创新的环境。有些组织像对待销售人 员一样评价科研人员的绩效, 比如是否按时上下班、是否 经常请假或纪律涣散等, 这种评价尺度会导致一种误区。 有些很好地遵守组织各项制度规范的科研人员可能并没有 对组织做出什么较大的贡献, 相反, 有些经常迟到或不太遵 守纪律但很有创新意识的科研人员, 可能会开发出一些新 产品或有市场潜力的发明专利, 对组织的发展做出很大的 贡献。这些都是目前我国科技评估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此, 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参考文献[
胡显章, 杜祖贻, 曾国屏. 国家创新系统与学术评价制度 [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65- 6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我国科技评估的发展现状 [ EB/OL] . http://most. gov. cn/kjzj/kjzjdt/t20030905_7953.htm. 葛新权, 刘宇, 程桂枝. 科技成果鉴定及中介机构[M].北 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43- 54.
David, P., Mowcry, D. and Stcinmulleur, W. Analyzing the E- conomic Payoffs from Basic Rescarch[ J] . Economic of Innova- 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2, 2( 1) :73- 90.
Rothwell, R.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 J] . R&D Management,1992, ( 3) : 221- 239.
Ben Martin, Ammon Salter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ly funded Basic Research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R] . Report to HM Treasury, Brighton: SPRU, 1996.
葛朝阳, 郑刚, 陈劲. 国外基础研究评估的进展及对我国的 启示[J].科研管理,2003,(7):29-34.
万劲泼. 技术预见: 科学技术战略规划和科技政策的制定 [J]. 中国软科学,2002,(5):12-15.
许庆瑞, 郑刚, 刘景江. R&D 评价在中国: 实践与趋势[J]. 科研管理, 2002, ( 1) : 46-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