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原创科技 发布时间: 2020-04-16 23:08:11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科技评估的经验, 并结合目前我国 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应该在科技评估 范围、评估机构建设、不同科技成果的评估方式等方面进 行一系列改革和完善。
( 1) 明确界定科技评估的范围, 降低无效评估数量。科 技评估的对象是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的范围也就是科技评 估的范围。由于科技评估是为科技管理与决策服务的, 所 以在实际工作中, 科技评估的范围常常按照科技管理活动 来划分, 其范围包括对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科技政策、科 技成果、科技机构、科技新产品、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 的评估等。科技计划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科技计划 的作用、影响和效果。评估的内容包括: 科技计划的目标、 任务和效果, 科技计划结构的科学性, 计划实施环境、制约 因素及政策措施, 计划管理状态与水平, 计划对科技、经 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作用, 计划的影响及趋势的分析判 断等。科技项目评估包括立项评估、实施过程评佔、结题评 估。评估的目的是为正确选择科技投资方向和正确评价项 目水平提供依据。科技成果评估就是对成果的水平和效果 的评价。评估内容包括成果的主要内容, 达到技术指标的 真实性, 技术成果的稳定性及成熟度, 经济指标的校核, 成 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 成果的应用价值、应用条件、 应用前景、市场风险, 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工作等。科 技机构的评估主要是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的科技 活动要素的质量评估。目前, 主要从机构的科技实力评估 和科技活动绩效评价两个方面进行。科技新产品的评估是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指标, 对申报的新产品进行认定前的 评估。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评估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标 准, 对企业生产的产品、生产技术、职工状况、科技投入、生 产经营状况、新产品开发和管理进行系统评价。科技政策 的评估是对科技政策的可行性、合理性、有效性以及与经 济政策、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性和科技政策的影响力与效 果的评价。科技园区的评估主要是对园区的功能、结构、管理、环境和政策的评价。总之, 科技评估的范围是根据科技 管理工作的范围、机制来确定的。科技评估的切入点必须 结合科技管理工作实际来确定, 避免盲目评估和评估结果 的无效性。
(2)采用适时的科技成果评估方式, 使评出的成果具 有价值性。科技评估方式的使用是科技评估体系建设中的 重要内容。科技成果鉴定是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评审的主要 形式, 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鉴定不但已经失去了其存 在的意义, 而且抑制了更重要的评议与预估的实现, 这样 的鉴定制度易滋生学术腐败, 因此取消科技成果的鉴定制 度, 以更为有效的制度来代替它已经是大势所趋。
从科研发展的趋势来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 善, 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 大量科研活动尤 其是应用性技术的研发正在转向企业, 科技成果的主要来 源正在发生变化。现行鉴定制度的范围只是以政府科技计 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为主, 外加少数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 术成果, 这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应用性科技成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转化和推广, 关键在“评”和“估”上。客观的评价、较为准确的估计, 为应 用者提供切实可信的专家意见, 才是根本所在。在现行的 鉴定制度下, 要有效地完成这样的使命已是力不从心, 过 分简单、抽象的鉴定结论已不能满足对应用性科技成果评 估的专业性要求。
鉴定使科研与转化的衔接过程中断, 如果将应用科技 成果首先推向市场, 由市场来做出判断, 那么科技成果的转 化就成为科研人员与研发机构最为关心的事情了, 科研与 转化就不会分家了, 科研人员就要考虑它的应用价值和市 场价值, 科研过程的盲目性就会减少。
为此, 政府要做好科技评估过程中的职能转变工作。 把原来由政府组织的鉴定真正交给社会去评估, 尽快建立 一批中介性的评估机构, 保证中介机构本身与委托评估方 面利益的不相关性。评估前, 对申报者的情况向评委保密, 评估后, 对评委的意见向申请者保密。实行双盲评估既保 证了评估的公平、公正, 又保证了评委的合法权益, 使科技 评估能够真正评出动力和成绩。
( 3) 分门别类制定评估细则, 建立综合评估体系。科技 评估要体现丰富多样的特点, 对不同的科技项目要采用不 同的评价方法, 如对基础研究项目、应用研究项目和开发 研究项目应采用不同的评估模式。基础研究项目应该遵循 学术影响的评价原则, 研究成果应根据国内外学术刊物或 学术会议公开发表, 引起同行学者的关注, 以被同行学者 研究引用的次数、是否被国际权威文摘所摘录为评价依 据。更为关键的是, 国家对各类型的计划内项目应采用延 时验收的办法, 使其充分得到学术界的评议, 以学术界的 真实评价作为是否通过验收的依据, 而不是项目一结束就 由几个专家进行所谓的评审和验收。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项目应该遵循市场的价值规律, 向专利管理靠拢。科技管理机构应指导研究者申请专利;对于职务发明专利的研究者, 获有专利权的单位应先行给 予其少量的物质奖励, 在专利实施以后, 从所得的利润中 按比例给发明人提成, 效益越好、社会贡献越大, 个人收益 越多, 即个人收益与市场经济直接挂钩, 不受名额限制。一 旦该专利不再创造效益则报酬自然终止, 无需评选, 既合 理又合法。需要对这一成果的应用前景进行评估的, 可以 由推广单位委托评估中介机构来进行。
以著作、计算机软件为表现形式的项目, 应以发行量 的大小为评价依据, 向版权管理靠拢, 以版权费为智力劳 动的报酬。软科学由采纳项目的收益部门, 根据社会效益 的大小给予评价。这样就可以照顾到不同形式的科技评估 问题, 采取分门别类的评估办法还可以使不同部门之间的 评估相互借鉴和启发, 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评估氛围。
( 4) 完善法律, 实行以评估为主的评价制度。各国评价 制度的完善经验证明, 在详尽有力的法律保护下, 才会有 独立有效的评价活动。迄今为止, 我国已经颁布了不少关 于评价工作的法规和文件, 但是大量存在诸如条款粗糙、 各法规不协调、不完整等问题。科技主管部门虽然在2003 年出台了两部关于科技评价的政策法规, 但科技评价的法 律基础仍然极为薄弱, 与发达国家规范细致的法律体系相 差甚远, 而且这两部法规与原来的法规还存在兼容性问 题, 故在具体实施中要进一步加强法律建设工作, 尽可能 制定出相对较为详细的法律文件, 以保证评估活动有法可 依。
在法律的保证下, 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发展各种学会组 织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的中介机构。这是构建新评价体系的 重要出路之一。首先, 学会组织中具有其它机构无法比拟 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 组织专家进行评议正是学会的长 项。其次, 学会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 没有自身利益和组 织倾向, 能够较为客观、独立和公正地进行评价, 同时学会 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法人, 具有对其所作评价结论承担 法律责任的能力。目前, 我国各个学会组织一般丧失了该 作用, 成了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或某些官员的“养老院”, 力量十分薄弱。要构建新的科技评价体系, 离不开学会组 织的独立运营, 这就要求学会组织的产生和成员的组成、 选举要依法向组织自治的方向发展。
培育学会组织可以参考德国的一些做法—政府给予 必要的经费支持, 但是不干预学会的科学活动。例如由学
会组织对科研能力的评估, 政府参考学会的意见决定下一 年度科研经费的拨发; 对由学会组织进行的评估结论予以 承认、接受, 以培养学会的权威性等等。
依法培育评估公司也是构建我国新型评价体系的关 键措施。由评估公司进行评估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一种科 技评价方法, 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独立的评估公 司存在。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 始酝酿、起步, 1996年成立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 但是科 技评估机构是由国家创立的。这种情况, 一方面使评估工 作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地受到科技管理部 门的影响, 不能真正独立进行; 另一方面, 因科技评估机构 在许多地方都是仅此一家, 缺乏竞争, 因而评估水平难以 提高。今后评估中介机构将承担大量的成果评价工作, 政 府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 通 过法规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等, 以使有 信誉的评估中介机构能够快速的成长。
参考文献[
胡显章, 杜祖贻, 曾国屏. 国家创新系统与学术评价制度 [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65- 6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我国科技评估的发展现状 [ EB/OL] . http://most. gov. cn/kjzj/kjzjdt/t20030905_7953.htm. 葛新权, 刘宇, 程桂枝. 科技成果鉴定及中介机构[M].北 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43- 54.
David, P., Mowcry, D. and Stcinmulleur, W. Analyzing the E- conomic Payoffs from Basic Rescarch[ J] . Economic of Innova- 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2, 2( 1) :73- 90.
Rothwell, R.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 J] . R&D Management,1992, ( 3) : 221- 239.
Ben Martin, Ammon Salter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ly funded Basic Research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 R] . Report to HM Treasury, Brighton: SPRU, 1996.
葛朝阳, 郑刚, 陈劲. 国外基础研究评估的进展及对我国的 启示[J].科研管理,2003,(7):29-34.
万劲泼. 技术预见: 科学技术战略规划和科技政策的制定 [J]. 中国软科学,2002,(5):12-15.
许庆瑞, 郑刚, 刘景江. R&D 评价在中国: 实践与趋势[J]. 科研管理, 2002, ( 1) : 46- 53.